“懂生活,就去瞳愛研學!”這句話是魏雯老師每次在傳承部導師早會上都會打的“小廣告”。為了八月份的敦煌研學,魏雯老師每天都孜孜不倦的宣傳著,準備著。
當問到她為什么這么積極推動這個項目時,她給我們的答案是:“為什么我會這么用心去做?因為這是我們的初心。
公司要傳遞的這種能量,是真心想要去支持女性成長,而這個成長光是書本上的理論知識,是遠遠不夠的。
研學,讓女性走出去,走到大自然中,去體會。通過看到別人的故事,回到自己的身上,去啟發她創造更多的可能性。”
到底瞳愛研學,能夠讓我們學到什么?
相信很多人心里是打著一個問號的。那么,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,研學的學,到底學的是什么。
1、「學習生命“生”的力量」
研學訓練師唐晏枋老師曾說過:“人本來就是自然之子,所有大自然物種中的一種。”
當我們走出家門,來到大自然的環境中,不自覺就放松了自己的心情,也更加地聚焦自己,聚焦周圍的人事物。
在一次西雙版納的研學過程中,夜游植物園特別讓人印象深刻。
閉上眼睛,傾聽著昆蟲們的鳴叫聲,感受一個個生命的個體,既靜謐又神奇。
我們看到了螢火蟲寶寶,看到了蝸牛,看到了蜘蛛,看到了許許多多不同種類的昆蟲。
說到蝸牛,你知道它有多少顆牙齒嗎?
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,有25600顆牙齒!
這么小小的身體,竟然有這么多牙齒,是不是很神奇?
再來一個提問:你了解蝸牛的天敵嗎?
蝸牛最致命的天敵竟然是螢火蟲,幼蟲會蠶食蝸牛的身體,而成蟲則會在蝸牛體內產卵。
螢火蟲會注射一種毒素使蝸牛麻痹后變成液體,然后慢慢享用。
是不是沒有想到?
有時候,看起來不可能的事情就發生在我們身邊。
在植物園里,導師團還帶領營員觀察到了很多大自然的生物在面對危機時的反應。
它們通常會將自己的外形向著周圍環境靠近,而且在被抓住以后,會自動“裝死”,把自己偽裝成一根木棍,以此逃脫危機。
有發現昆蟲嗎?
一個個生命成長的故事,成長的豐富和可貴,消逝的悲痛和無助......
通過親身的觀察、體驗,不斷地鍛煉自己的覺知;并且在這個環境中,學會去聆聽。
聆聽自然、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。
在感受生命“生”的力量,獲得精神世界的成長。
2、「學習愛的付出與奉獻」
研學還有非常重要的一個立意點,那就是對人文的學習。
這次西雙版納研學,導師團還帶領營員們來到了民俗村。
在和村民們打交道的過程中,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淳樸和熱情。
其中,我們探訪了一位堅持織布事業幾十年的女性,而且她還在堅持推廣傳統技能。
當我們導師團問到她為什么堅持做這件事時,她告訴我們:“我從13歲開始織布,到現在已經59歲了。就是喜歡,想把織布做好。
有人來學,我就教她們,教會她們就很高興。如果沒有人來學,這門技術就消失了。
我愿意去推廣,就是想讓大家知道這門傳統技能有多好有多美。”
對于這位村民來說,她的幸福就是在交與織之間。
有一臺織布機,讓她繼續做織布這件事,就已經很幸福了。
民俗村的探訪,讓我們看到了化繁為簡的力量,有時候,幸福真的很簡單。
很多時候,我們都在繁復的工作和生活中透不過氣來,忘記了幸福是什么。
學員燕姐就是這樣,原本的她和丈夫相處時,即使一起喝一杯茶,也感覺很幸福。
但現在夫妻二人的生活,老人、孩子、經濟壓力充斥著,很久沒有幸福的感覺。
通過這次研學,燕姐逐漸看到了專注的能量,學習到怎樣去傳遞愛。
研學結束的一個星期后,燕姐給我們傳來了和丈夫一起散步的照片,兩張笑臉也傳遞著幸福。
她說:“偶爾放下家里的一切,簡單的兩個人走著聊著,真的很幸福,這是研學帶給我的家庭的改變。”
3、「學習面對自己的脆弱」
莎士比亞說:“一千個人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。”
就如同每一次的研學,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獲。而不同的人,體驗也有所不同。
就像麗江研學,丹丹在攀巖的過程中,不斷地在與自己糾纏。
因為對登高的恐懼,一次次地崩潰,又在隊友的鼓勵中,不斷重新出發。
有一段路程,丹丹甚至是踩著助理導師的肩膀往上爬的。
四個小時的攀巖,她在和自己的內心相處,也感受到所有人對她的信任。
經歷自我挑戰之后,丹丹學會了與自己的脆弱相處,也逐漸擁有了反脆弱的力量。
原本的丹丹,連自己單獨入睡都會害怕,遇到問題時總是習慣性逃避。
但在這次挑戰之后,丹丹看到了自己的行為模式,并且學會了與問題相處。
不是消極的避開,用眼淚和拒絕隱藏脆弱,而是突破自我,打破內心的脆弱,積極去應對。
“研學的目的,就是去探索關于精神的部分。關于精神背后能夠給予我們生活的價值和意義,以及能夠讓我們將這個精神傳承給下一代”,唐晏枋導師如是說。
通過研學的學習,去面對自己,了解自己,看到自己的生活模式。
去了解如何與自己的家庭、孩子、自我,重新建立一個更加和諧的關系。
4、「帶你了解一個不一樣的敦煌」
敦煌,徐導去過九次。是什么吸引徐導去那么多次?
因為,每一次去敦煌,它所流淌出來的那一份專注的精神,那一份對藝術的追求,都讓人震撼。
在這片西北土地上,感受著所有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員對它保護的熱情。
唐導和我們分享了一些敦煌研究所背后的故事。
敦煌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長,常書鴻。他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敦煌。他的女兒被稱為“敦煌的女兒”,也一直為敦煌的建設工作而付出。
敦煌第三任院長樊錦詩,為了敦煌建設工作,與丈夫分居20年,堅持留在敦煌到退休。
一直沒有離開這片土地的人,直到先生癌癥離世,才趕回上海去處理先生的身后事,之后又再次返回敦煌。
說到這里,唐導不禁哽咽。
去到常書鴻院長的墓前,深深為他動容。
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人為了理想,把畢生的青春和精力都奉獻出來的精神。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在保護著敦煌研究院,保護著莫高窟。兩千多年的莫高窟,只有親臨現場,才能感知到帶給人的震撼是什么。
如果人生一定要去一次敦煌,那么希望你會選擇和瞳愛同行。因為,我們會帶你去了解一個不一樣的敦煌。
敦煌研學,不是旅行觀光團,為了去景點打卡,也不是為了聽旅行團講故事。而是,從歷史中我們能夠去看到這個城市為何成為現在的城市,留下的瑰寶是如何傳承的,又有哪些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。
如果你也對瞳愛研學感興趣,對敦煌有著迷;如果你也想鍛煉欣賞、付出、信任;如果你也想創造自己更多的可能性;如果你也想要啟發伴侶、孩子之間的交流……
研學之旅,為自我充電,為愛情加分,為親子關系助力。敦煌研學,帶你看到一個不一樣的敦煌,不一樣的世界!
本文由情感學院原創,轉載本文請附帶本文鏈接:http://www.takarasushioakland.com/qgwh/3603.html?標明:【轉自瞳愛情感學院】